2024年的双十一夜晚,一场关于足球界的舆论风暴再度掀起。《足球》报的资深记者李璇在社交平台上就“假赌黑”案件的处罚力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,这一话题立刻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。
随着中超联赛的落幕,公众的视线转向了这一久治不愈的顽疾。李璇指出的棘手之处在于涉案俱乐部数量众多,之前已经有多家俱乐部行贿被足协查处,如何确定处罚的力度和范围,这无疑是对智慧的一次考验。然而,中国足球为何总是陷入这样的泥沼?难道不正是因为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过于依赖所谓的“智慧”,而未能果断采取行动吗?
有球迷尖锐地指出,如果当年查出的那些涉事球队都能得到严厉的处罚,中国足球或许不会是现在的局面。像山东申花和另一支球队,曾经被央视曝光买裁判、摘星等行为,这些行为是否得到了实质性的处罚?结果如何?它们是否真正悔过?只有让这些球队降级,失去大部分的市场价值和支持者,才能真正起到警示作用。这样不仅能震慑其他球队,还能让它们明白,苦心经营多年的成果可能因为一次假赌黑行为而付之东流。虽然短期内可能会让中甲球队递补,联赛质量有所下降,但这种短痛远比长期的毒瘤存在要来得强。
对于这种看法,我深表赞同。的确,中国足协在处理这类问题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。如果处罚过重,可能会让所有俱乐部望而却步,甚至选择退出。但如果是俱乐部行为导致的降级,这是无可争议的。行贿在体育竞技中就是假球的一种表现形式,其严重性不能被轻视。然而,如何区分是球员个人行为还是俱乐部整体行为,这确实需要谨慎处理,避免出现误判。
对于大面积的俱乐部涉案情况,足协确实面临巨大的挑战。但无论如何,重罚是底线。对于中国足协而言,处理这类问题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。既要维护联赛的公平竞争环境,又要考虑到各俱乐部的利益和情绪。在出台相关政策时,既要保证处罚的力度,又要确保不会让整个行业陷入停滞。这无疑是对中国足球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。